激勵啟發-第二個春天
施順川
8∼10 分鐘
你們知道嗎?
孔夫子也會跟我們開玩笑,而且是一個天大的玩笑。
他說什麼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、三十而立、四十而不惑、五十而知天命、六十而耳順、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。』耶!
孔夫子是萬世師表,我們當中誰有他的本事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吧?
一想到三十而立、承先啟後,我就感到壓力倍增、挫折萬分…看看現在的社會環境,三十而立、談何容易?
前陣子天下雜誌針對台灣三十歲上下的年輕人做過一個調查,結論標題是:三十而立、集體焦慮。
這一代是最幸運的一代,在經濟起飛下長大,享有最多升學、留學、自由自主的機會。
這一代也是最倒楣的一代,進入社會卻碰上五十年來職場競爭最激烈的年代。畢業等於失業就乾脆不就業!每六位畢業生中有一位選擇【延畢】(請不要誤會、不是延遲畢命,而是延後畢業)
現在台灣三十上下的年輕人,距三十而立似乎愈來愈遙遠。
接下來,我們來談談四十左右的【年輕大哥大姐】(
不是叔叔阿姨喔!特別是【阿姨】這兩個字,比
319
那兩顆子彈的殺傷力還強!)
有多少人能四十而不惑呢?
專家指出四十歲左右的人是憂鬱症高危險羣。 我們要注意周遭親友,若有人開始注意力無法集中,整天愁眉不展,覺得對不起大家,甚至於有輕生的念頭。這時你們可得立即建議他(她)趕快就醫,免得遺憾的事情發生。四十能不惑嗎?
越來越難喔!
知天命的人我就不講了,反正在場沒有人,對不對?
至少外表上看不出來嘛!
;-)
孔夫子真的是不簡單,你們想想看,要不是【十有五而志於學】的話,接下來孔聖可能就說不出【三十而立、四十而不惑、五十而知天命】了。
所以,前提是【志於學】。
為什麼要志於學?
我準備了幾張多媒體簡報來回答這個問題:
幻燈片 1:
以經濟學的角度來看,我們在不同的生涯階段所做的貢獻,可以在不同的時間點構成一條曲線,姑且簡稱為【成長曲線】。第二條紅色的成長曲線是孔子時期的,因平均壽命較短,所以他那年代的曲線也相對我們來得早。以此推算,孔夫子的【三十而立】,在現今的時空背景該改成【四十而立】(只是開玩笑,這不是重點)。 每個人的曲線不盡相同,然而一般而言,四十歲以前成長率高,但是學到的比賺到的(貢獻的)多;不惑之年以後貢獻最多,當然成長速度也相對減慢。譬如說一個人從年薪五十萬到一百萬或許只需要一兩年(成長兩倍),但是從一百萬到兩百萬(也是成長兩倍),可能就需要五到十年。
幻燈片 2:
接下來我們來看一般企業的成長曲線。雖然型態很像個人的成長曲線,不過成長速度卻不盡相同。
在創業前十年的成長最高相對風險也最大,接下來是收割期,成長較為緩慢。最後撐過二十年的企業寥寥無幾,事實證明,每五家公司設立,二十年後只剩一家存活。
幻燈片 3:
當然我們應該向標竿企業學習,那永續經營企業的成長曲線又是如何呢?
幻燈片 4:
根據我十幾年的觀察也綜合學者的研究心得,我發現永續經營的企業的成長曲線,基本上是不間斷地上揚。
為什麼? 一言以蔽之,在一個曲線高速成長的同時,永續經營的企業已經有計劃性的撒下【下一個成長曲線】的種子。
這些種子就是:
1.新產品/新品牌的開發
2.長期性的培育人才(擺脫家庭企業色彩)
3.新市場劃分及擴展
4.優良企業文化的建立
這播種的精神就是未雨綢繆,而基業長青就是我們看到的成果。
幻燈片 5:
講到這裡,對你有什麼啟發?今天的主題好像不是企業管理吧,我們還是回到主題。
幻燈片 6:
看完永續經營企業的成長曲線之後,我們是否可以借鏡學習,調整自己的成長曲線呢?
幻燈片 7:
沒錯,你我都可以調整自己的成長曲線,這就是【志於學】的精神,在我們腦袋還沒被淘汰之前,就該將下一個成長曲線的種子撒下。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調整自己的成長曲線呢?
看你下班後做什麼事就知道了。
(例:Dilip,
TMC 總會長化學博士、王文華行銷專家、名作家,台大講師、電台主持人)
現在各位知道為什麼要【志於學】了吧!
最後我要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:
你們知道當初日本建新幹線的時候,兩邊稻田的農民反對嗎?他們擔心火車會污染、產生噪音、影響生活作息,收成會減少。
當然新幹線後來還是建造了,不過農民就發現鐵路兩邊的收成特別好。為什麼? 因為火車咻咻的開過,偷食稻穀的麻雀都被嚇走了,而且以前顧慮的負面影響也沒發生,甚至當地投資、觀光、貿易都因交通便利而大幅增加。 只要我們願意【改變】,撒下另一個成長曲線的種子,建築生命的新幹線,讓生命充滿了無限可能。
所以,只要志於學,管他什麼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。只要活出自我,活出一個色彩繽紛、不一樣的人生,你就能找到人生的【第二個春天】!
總主持人!